法语老教授16年编撰720万字汉法大词典,跑赢癌症
16年,起早贪黑、埋首书山,年近八旬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老教授黄建华编纂出720万字国内最权威《汉法大词典》。更可贵的是,后7年时间里,与癌症抗争,他跑过了时间,赢过了病魔。“我很幸运,图书出版了,人还在……”
“词典编纂是个无底洞”
“曾有西方贤哲说,要是你惩罚一个人,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他去编词典,”在颁奖典礼现场,黄建华不无幽默地评述他的事业。这一最为艰苦的编纂,黄建华持续了16年。
黄建华师从著名诗人、翻译家梁宗岱,是广外合并后的首任校长,1970年从中山大学转入广外,有着55年从教经历。1998年,即将退休的他接到外研社邀请,力邀主持编写《汉法大词典》。编纂团队最初有十几人,到最后几乎由黄建华一人撑起。
他的办公室在广外北校区行政楼二楼,不足10平方米,书堆成山。“分三个工作段,我是每天上午8点半到办公室,晚上11点半离开。”十几年如一日,甚至大年三十,他也经常呆在房间里工作。
“适可而止”的字条,在办公室随处可见,这是女儿为了提醒他,不要太拼命特意贴的。黄建华对记者说,因为词典编纂是个无底洞。“词语不断发展,不断有新词出现,如果不适可而止,你永远不能停下来。”
黄建华以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六版)、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作为选词本,逐个收入新词汇,包括方言词、港台词、科技词以及网络词等。他说,“譬如‘回头率’,直译外国人可能就搞不懂。‘佛光普照’,翻译不好外国人也很难明白。”现场带来了一份“B”字母的卷宗,一本大概要花一年时间。
2014年12月28日,《汉法大词典》新书发布,历时16年、共计720余万字的巨著终告完成,成为我国最大规模汉法大词典,填补了国内无大型汉法词典的空白。
“我很幸运,书出版了,人还在”
“我很幸运,书出版了,人还在……”词典出版之后黄建华说。因为他一直在和时间赛跑,与病魔抗争。
2008年,《汉法大词典》已编至“S”部分,完成约4/5。黄建华被查出肺癌。2012年,黄建华再度住院。肺癌扩散了,“我当时才体会到中国一个成语的分量——— 痛不欲生。”
“医生问我有什么想法,我说希望能把词典编完。医生说,那么只能手术,否则很难。”一番手术治疗,黄建华精力大不如前,有同事劝他:干脆放下吧,何必跟自己过不去?!
但黄建华不愿放弃,他想,“还有五分之一的任务,慢慢干也是能完成的。”于是,编纂工作继续前行。2012年,黄建华渐觉颈部、肩部、胳膊不适,后来竟疼痛至彻夜难眠的程度。他再度住院,确诊为肺癌第IV期,癌细胞已转移至骨头,并怀疑向脑膜转移。这种情况,再动手术已无意义,只能接受保守的靶向治疗,尽量遏制病情发展。
“4个星期打一次吊针,主要是为了强健骨头,不让骨质流失,否则胸腔都撑不起来。”黄建华说,每天都要吃药,药物副作用很大,会让人出皮疹、拉肚子,有时候从学校回家这段距离都忍不住。
最疼的时候,黄建华站都站不起来,整晚睡不着。“我想让他不做,但我没说出口……”爱人余秀梅也是广外教授。她说,我知道他是个执着的人,从不轻言放弃。
黄建华不愿意放弃最后的1/5部分,“编纂的格式、体例都是我设计的,一下子找人替代容易费时失事。”
这么痛怎么办?当时诊断书写着“可能只有半年时间”。“确实很令人沮丧”,黄建华对南都记者说,但是人的求生欲望,是能和病痛抗争的,“要勇敢,不能被疾病吓坏了。”
一边忍受病痛折磨,一边继续与死神赛跑。2014年初,720万字的《汉法大词典》初稿出炉。2014年12月28日,《汉法大词典》新书发布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。在首发仪式上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总编辑徐建中表示,《汉法大词典》收词11万余条,约700万字,是目前我国编纂的最大规模汉法词典。
南粤楷模的颁奖现场,黄建华用他一生热爱、奉献的法语说,“我感谢曾经关怀帮助的所有人。怀着一颗勇敢的心,一切都是有可能的。”
3月31日,黄建华荣获“南粤楷模”荣誉称号。
黄建华,男,1936年4月5日出生于广州市,汉族。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。毕业后留中山大学任教。1970年调广州外语学院,历任讲师、副教授,西语系副主任、主任、副院长等职。1977年末至1981年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译审。1986年晋升为教授。1993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。1989年起任院长。1995年广州外语学院与广州外贸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,任新大学校长。2000年6月任期届满。